12 月25 日下午 3 点到 5 点,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2019年第10期谋思谈在社会学院119举行。
巴西圣保罗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束长生博士发表了题为“巴西华侨华人与巴中关系”的讲演。讲座由范可教授主持。在本场讲座中,束长生博士主要从巴西华侨华人移民人口统计、移民史、移民研究现状以及中巴关系大事年表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讲演。束老师界定了本次演讲的核心概念:巴西华人、巴西华侨以及中巴关系。由于时间限制,主要讨论了巴西-中国的政治关系,没有涉及经贸关系和文化交流。
范可教授主持本期谋思谈
首先,束长生老师使用统计图表解读了巴西华侨华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从移民人口数量来看,由于巴西官方缺乏可靠有效的官方数据,根据巴西驻华使馆和台湾方面的总数估计分别为25 万和 28 万;从移民的区域分布来看,巴西华侨华人的地理分布大致和巴西的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主要分布于圣保罗州(66.7%)和里约热内卢 州(12.52%)及周边城市;从移民来源地来看,大多数华侨华人主要来自广东台山、浙江青田以及福建、台湾等地,也有少部分来自印尼和其他原葡萄牙殖民地国家的华人移民,束老师称之为“再移民群体”。
展开全文
束长生博士
在演讲结束后,范可教授对讲座内容与束长生老师及听众作了讨论与交流。范可教授认为巴西华侨华人学界关注较少,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挖掘的研究领域。对于华侨华人研究,范可教授首先指出了华侨、华人,以及 Chinese diaspora等概念的语境区分。随后,范可教授与束长生老师重点讨论了巴西的族群关系。从种族概念来看,巴西的种族概念是“真实的”(以肤色区分),这同美国的情况很不相同。由于一滴血主义(one blood drops),没有混血类别,因此 种族与肤色在美国并不叠合在一起,例如NBA白皮肤的球星格里芬却是个黑人。所谓的“黑人”未必是黑肤色者;巴西对于不同种族的包容性很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种族融合的典范。但这种所谓“民族融合”的“神话”之下并非没有种族问题,例如,在整个巴西经济体中,白人依然通常占据较好的职位,非洲裔则往往处于社会底层,而各种混血儿则处于中间阶层。这种情况与巴西在历史上的奴隶制度解体之后和巴西1889年废奴之后未能给奴隶经济赔偿有关系——黑人仍然从事技术含量最低的工作。而由于奴隶制度时期,葡萄牙殖民者认可自己与奴隶或者其他种族者所生后裔者的身份,让他们从事监工、经理之类的工作,从而形成混血者在巴西转变为现代巴西经济体中从事白领工作的状况。范老师认为Money whiten 这个词很典型地反映了巴西的种族和族群关系:族群身份不是很重要,钱能“漂白”——有钱就是上层人士;“白”依然在这个社会里依然处于族群梯级(ethnic hierarchy)的顶端。范老师指出需要关注和比较美国与巴西种族分类背后的政治经济学背景。美国的一滴血主义取消了绝大部分有关混血类别,巴西等拉美国家则相反,有关混血的分类很多。这种状况的由来与美国和拉美各国殖民历史有关。即北美的欧洲移民早先是因为宗教迫害而离开的移民,这些清教徒举家移民。他们往往拒绝认可与其他族裔所生的子女。但在早先还有一两种混血类别,如二分之一黑人血统、四分之一黑人血统等,后来则强调只要有一丁点黑人血统就是黑人。这些类别也就从社会的种族分类中彻底消失,以至于今天的美国人甚至对这类术语感到十分陌生,甚至医务所子。范可老师还请教束老师为何巴西有较大的德裔社区?束长生老师从巴西王室与哈布斯堡王室的通婚历史以及巴西本身的“漂白”实践做了解答。最后,在讨论巴西国家叙事如何转变成为以混血为荣时,束长生老师以巴西足球为例,指出巴西为了对抗欧洲人以及邻人对巴西混血实 践的歧视,有意识地在拉美人最热衷的足球运动中,组成以混血者和非洲裔为主力阵容的国家队,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所以,巴西足球本身也具有反种族主义的色彩。
最后,听众就巴西华侨华人的政治权利、中巴文化交流与束长生老师进行交流。束老师认为巴西华侨华人参政力量薄弱,但是近年来,从台湾来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参政意识增强,积极竞选巴西国会议员。此外,中巴文化交流目前在出版领域主要还是以文学作品相互译介为主,但还需要提高翻译质量以打开市场。本次讲座在热烈讨论中落幕。
文/余富强,审稿/范可
主编:范可
编辑:小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