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选手通过精彩表现诠释运动激情。记者 陈理杰 摄晨报讯 (记者 游丽娟 曾妍颖 通讯员 翟宇森)上周末,作为厦门市体育局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国羽毛球协会全民健身积分赛暨2025年厦门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羽毛球比赛在市体育中心综合馆开赛。赛场氛围格外热烈,只见高远球、吊球、扣杀等精湛球技轮番上演,白色羽毛球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令人目不暇接。一场场精彩绝伦的隔网“对话”,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据了解,今年厦门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羽毛球比赛继续加入中国羽毛球协会全民健身积分赛,比赛为期3天,共吸引2250名羽毛球爱好者报名,参赛人数创该赛事历史新高。本届赛事首次增设亲子组,父母与孩子组成的双打搭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亲子组(父子/女组)的郑志毅、郑抒旻父女获得了第二名。赛场上,郑志毅高高跃起,以势大力沉的扣球积极进攻,郑抒旻则依靠轻盈的步法穿梭赛场,化解对方的迅猛攻势。郑志毅说,平时都是父女俩各自参赛,与女儿并肩作战,非常考验父女之间的默契配合度。“本届赛事新增设的亲子组共吸引115个家庭报名参赛。”赛事编排长汤汉滨介绍,“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家庭的参与热情,增进了孩子和家长的沟通,真正实现了赛事‘从娃娃到银发’的全年龄段覆盖。”
除了亲子组,比赛还设有男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单打、女子双打、混合双打5个项目,各分为A、B、C、D四个组别,最大限度满足各个年龄段羽毛球爱好者的需求。赛事不仅吸引本地爱好者,更辐射至泉州、漳州、福州等周边地市及外省选手。来自福州的运动员组合吴莉、吴琼花便是其中之一。“历届厦门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羽毛球比赛在赛程设置上都比较集中,对我们外地选手非常友好。”吴莉告诉记者,集中在单个周末决胜的赛程安排是吸引她们跨城参赛的先决条件。吴琼花补充道:“赛程安排不仅避开了工作时间,参加完比赛后,还能在厦门游览放松,感受鹭岛风情。”
主办方表示,作为厦门市体育局为民办实事项目,该赛事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选手的参赛需要,最大程度方便了本地上班族“下班即参赛”、外地选手“跟着赛事去旅行”,推动“体育+”融合发展,激发城市经济活力。赛事期间,主办方还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并邀请运动处方师进赛场,带动更多市民科学健身。
本届赛事由厦门市体育局、厦门市体育总会主办,厦门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承办,厦门市羽毛球协会协办,海西晨报社运营,得到了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市分行、省体彩公益金的支持。
特写
全家齐上阵 羽情连三代
记者注意到,赛场上有一家三代齐上阵,挥汗如雨争荣誉的动人画面。比如爷爷连敏和奶奶郑秀娜组队参加混双D组比赛,妈妈卢美卿和15岁的女儿连笑寒则一起参加亲子组比赛。在赛场方寸之间,一家三代人默契配合的温馨美好,与球场竞技的澎湃热情交相辉映。
作为母亲,卢美卿曾为女儿的“叛逆期”苦恼,“反而在球场上,我能看到她需要鼓励的一面。”她与连笑寒组成母女档参赛,赛场上的相处规则简单却深刻:打得好击掌欢呼,失误时主动认错。“及时的道歉反而更能拉近心理距离。”卢美卿笑道。女儿连笑寒则用“战友”定义母亲:“妈妈总说‘我们一伙的’,一起商量战术、补位救球,打完比赛互相递水,这些瞬间比收获奖牌更难忘。”卢美卿坦言自己是“弱者”,常向女儿求助技术细节,让孩子在指导中建立自信;在比赛中的即时反馈,如击掌鼓励、战术讨论,更成为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桥梁。
连敏夫妇的羽毛球故事则始于1988年。连敏回忆,其父母退休后加入了打羽毛球的行列,曾是排球运动员的母亲更以高龄持拍上阵,因此他退休后也将羽毛球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前球场稀缺,我和老伴只能在清晨5点的无风时段,踩着水泥地挥拍训练。”连敏告诉记者,年过六旬的他们仍保持每日训练。“专业教练指导后,我们更懂如何用脚步说话。”连敏轻拍身旁老伴的肩膀,眼中含笑。不仅如此,连敏还常带孙女连笑寒进行羽毛球训练。
今年“苏迪曼杯”比赛期间,这个热爱羽毛球的家庭上演了老中青三代共同观赛的场景,看到专业选手的战术,他们会展开讨论和学习。平时因为羽毛球,家庭里也有了更多共同话题。赛场上球拍挥动间,三代人的笑声与击球声交织,共同完成关于运动与陪伴的乐章。(记者 曾妍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